磁陀星
“磁陀星”(Magnetar) 常与另一个天文学名词“磁星”(Magnetic star)混淆。在天文学词典中,Magnetar (a strong magnetic star or magnetically powered neutron star)曾译成了“强磁星”,因为“磁星”一词早前给了magnetic star。但由于媒体和部分学者忽略“强”,造成了混用。天文学名词委员会于2019年将magnetar的中译名定成了“磁陀星”,避免与“磁星”混淆。"磁"字对应magne-,"陀"字是-tar的音译,也形容其作为脉冲星快速旋转的特征(如陀螺),"星"字表示其为恒星级天体。
磁陀星是中子星的一种,拥有极强的磁场,通过其磁场的衰减,使之能够源源不绝地释出高能量电磁辐射,以X射线及伽玛射线为主。磁陀星是磁星大家族中最极端的一类。
磁陀星的理论于1992年由科学家罗伯特·邓肯(Robert Duncan)及克里斯托佛·汤普森(Christopher Thompson)首先提出,在其后几年间,这个假设得到广泛接纳,去解释软伽玛射线复发源(soft gamma repeater)及不规则X射线脉冲星(anomalous X-ray pulsar)等可观测天体。
据中国青年报2019年4月11日发布消息显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永泉教授等人领衔的中美合作科研团队发现了一个持续约7小时的独特X射线辐射信号,这个信号来自约66亿光年外。各种关键观测数据均表明,该信号极有可能源于双中子星合并之后产生的磁陀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4月11日刊登了这个重大研究发现 。
想要了解更多“磁陀星”的信息,请点击:磁陀星百科
版权声明:本站【问百科】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或者用户投稿,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用,如转载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enbaik.com/life/377205.html